製陶是我想要做、也喜歡做的事,雖然現實上也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在裡面,但沒有想過要放棄,只是心態上要做調適,還是要繼續找方法做下去。
這些年來在製陶這條路上所經歷到的或是碰到的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也發現其實是讓自己成長的機會。以心態來說,比如:不時地也會浮現出「比較心」,但是發現如果用比較的心態來做陶,日子會過得很辛苦,後來覺得不要去在意這樣的問題,直接去創造,照自己想要的節奏去做事。反而是要時時提醒自己,有沒有持續保持工藝師應有的精神?有沒有認真去看待這份工作?做的同時有沒有放入心去思考?如果連最基本的工作能力和態度都沒有,那樣會一事無成。因為說是職人也好,工藝師也好,最終在追求的是自己,好好地去做想做的、認真把事情完成,我覺得這比較重要。
Q2|以陶來說,覺得台灣整體大環境如何?
台灣整體做陶和學陶的環境已經算是很不錯,尤其現在出現很多不同的樣貌,在展售形式除了藝廊、店家、展覽之外,也有主動性更強的市集、網路社群,整體氛圍有起來。
台灣在取得原物料相對方便,而且擁有養成及訓練的環境與人才,也有文化的需求,更有商業模式,能夠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結構。在台灣做陶是非常幸福的事!當然台灣還是有台灣的問題,台灣普遍對陶器的認知還是比較模糊、曖昧不清的,這也連帶地影響到很多環節。
Q3|怎麼看待台灣的手作生活陶和價位?
美或醜、喜好與否沒有絕對,有人喜歡細緻工整,有人可能認為質樸感才好,每個人感覺認知都不同。但是現在我在欣賞不同領域的作品時,會更注意到的是創作者的用心和態度,製陶人對自己工作的投入還有堅持、對自己的尊重和專業要求、誠實面對自己的職人精神,也會想要更了解工藝師他背後的脈絡。因為人不是機器,只要是純手工製作,都會有手感,也會有製陶者當天的情緒在裡面,手作生活陶是一種磨練技術的基本方式,會類似但也都不會一模一樣,會有不同的想法加進來,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對於線條、比例、美感,都會不斷地做修正,這個修正會累積很多之後創作的細節處理,不斷地成長,這會經得起時間考驗。
而生活陶是要拿來用的,原則上是大家都要能消費得起的價位。在日本可能是文化及市場關係,陶器物比較生活化也比較普及,生活陶的價位和藝術品的價位會有所區隔。近年來台灣有生活陶作品化的趨勢(趨勢也是一直演變中),依工藝器物難易度、經驗年資、處理效果好壞,價格而有不同,台灣在這方面價格就是製陶人自由決定,再回到市場接受度。
Q4|是什麼樣的關鍵,決定把製陶變成生命/生活的一部份?
我16歲選擇就讀美工科,幸運地遇到了很肯教的劉瑋仁老師,他很投入在陶藝教學上,不藏私的希望每個人都來學習陶藝,劉瑋仁老師的行事作風影響我非常地多,算是我的啟蒙,也是因為他,我才決定走陶這條路。
由於考量到職校的養成教育,當時劉瑋仁老師在教學上是非常嚴格的要求每位同學要打好基礎功夫,他教授學生學習比較好運用在生活陶上的技法,像是拉胚、模具製作,讓生活陶產量能比較快速提昇,同時透過做生活陶,對泥土特性也才比較能掌握,他了解到日後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升學,會先替學生著想,讓學生以後出去找工作至少有一項不錯的一技之長,所以老師在校時期的陶藝組學生都受過非常精實、從頭到尾每個環節都要自己來的訓練,當然除了製作生活陶,老師也會要求同學們要抽時間創作,帶大家去看不同的展覽,他還是希望同學除了有紮實的基礎,還要加上好的概念。
後來1994年左右劉瑋仁老師回到星馬任教職及創立民月陶窯,我就陸陸續續再過去學習與幫忙,在往返幫忙的這些年之間,才逐漸深入理解到老師對於陶的熱情以及執著認真的態度,那是我在學生時期還沒有發覺到的細節。
劉瑋仁老師的家庭及教職工作都在新加坡,他的工作室民月陶窯則是位於馬來西亞哥打丁宜北邊的班底山腳下(Gunung Panti),自1995年開始,他的生活方式就在每週約四天在新加坡、三天在馬來西亞的兩地奔波中度過。即便退休、年邁之後身體出了些狀況,也依舊數十年如一日沒有間斷,一直到2020年3月疫情關係的行動管制令,才使得劉老師暫停前往馬來西亞的民月陶窯。
[註]星馬這段路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老師都使用公共交通運輸,總共要轉乘三段巴士,加上一段招客車。尤其來到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交界「柔佛海峽」,中途經過兩國海關的新柔長堤(新加坡:兀蘭檢查站;馬來西亞:新山檢查站)短短1km的距離,通關時間從30分鐘到數小時不等都有可能,要視車潮壅塞程度而定。抵達哥答丁宜市區採買足夠的食物後,再大包小包的搭招客車進入位於雨林中的民月陶窯,單程總共耗時大約4~6小時。
除此之外,在馬來西亞做陶,很多原物料取得都比台灣克難許多,而且沒有這麼多選擇性。比如要直接去礦場找洗出來的泥挖來試驗,還有溫度和黏性要克服的問題,自己要配土的顏色,產地來源不同,不穩定性也相對高,每一批土的配方都要重新再調整過。即便如此劉瑋仁老師仍舊持續地做陶,想辦法解決所有遇上的問題,那種堅持的精神,二十多年下來都沒有被削弱過,那是一種真的會讓你敬佩的態度。
現在自己年紀也有了,更可以體會到老師的心情,年輕時做陶,要解決的只有外在形式的問題,年紀逐漸大了,要面對的是自己內在的問題,但不管再累再麻煩也都親手完成,或許不夠細緻,但這是一種累積,就是會有一些狀態的出現,反映生命的歷程。